English

展望2000年的音像业

2000-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慎美 我有话说

2000年的到来,并不能给所有人带来他们盼望的一切。被盗版挤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音像出版社的老总们欣喜地盼望着新年会有好运气;而那些专营盗版的个体商贩,也正准备再次大捞一笔。展望新年,音像业的人士也众说不一、喜忧掺半。

每年扫黄打非总是捷报频传、战绩辉煌,2000年又会怎样?据文化部统计,仅1999年上半年就查缴非法音像制品1919万盘。然而,盗版却是愈演愈烈,中国音像协会组织了反盗版记者暗访组,对5个城市的音像城进行了暗访,结果是音像城95%以上的音像制品为盗版。作为“朝阳”产业的音像业,年营业额在120亿元以上,而新闻出版署统计正版产品年销售额不足15亿元,仅仅占了一个零头。不过,也有好消息。最近,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聘任出版物市场督察员、召开版权研讨会,开展新一年的打击非法录音制品专项斗争等。另外,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北京东方影音公司等联合发起了反盗版系列诉讼案,十几家电子音像出版社成立了新纪元发行联盟联合抵抗盗版,都应该是新一年的良好开端。还应该看到,通过新一年省市县政府机关机构改革的推进,将结束多少年“三套马车八国联军”音像管理“上下错位”的混乱局面。这又是一个好的预兆。连续三年盗版猖獗的局面应该结束了。

面临入世,究竟是“机遇”还是“惨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在自己。算起来中国音像业的崛起是八十年代初,现在298家音像出版单位中,有的已经近20年了,建立晚的也走过了七、八个年头。可是真正有规模的也就是中唱、中录、太平洋,即使是他们,恐怕也无法与资产上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想抗衡,而众多小出版社,还是“小而散”的作坊式生产,当然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更有个别出版社还是“没设备、没人才、没资金”的皮包公司,靠挂牌过日子,那是一定会被淘汰的。面对挑战,音像社必须更新观念,改革管理模式,适应市场需要。音像业也可以联姻,形成大的集团公司,成为音像业的龙头。音像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必须敢于投资。靠着国营的招牌,仰洋人的鼻息,吃别人的残羹冷炙是壮大不了自己的。况且,出版社的出版权是国家赋予的,与外商的合作国家也会有种种法规限制。

所以,出版社唯一的出路就是自立自强,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当然,“大”不是唯一的选择。笔者在台湾考察时发现那里的音像影视公司大大小小的有很多,关键在于每个音像出版单位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独立生存。据说有几家地方音像出版社在全国音像业滑坡的情况下,经济收入连续几年增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岁末家电市场传来的消息也令人振奋:DVD销售火爆异常。新科、爱多、上广电、熊猫几家大型企业强强联手,推出“新阳光行动”,把高质量的DVD机联合降价为1680元/台,拉大与洋品牌的价格差距,以产品高品质、服务高品位引导新世纪视听消费潮流。可以肯定这将成为音像业扩大市场的新热点。因为VCD碟片的盗版以及正版的粗制滥造已经使众多的消费者大倒胃口,城镇居民无疑要把视听享受转向DVD。据统计,进入家庭的DVD机已经接近百万台。专家估计,今年可望突破300万台,到2001年、2002年可能会占主导地位,DVD碟片的生产也将随之兴盛,这将又是音像出版业的一大机遇。

据悉,不少音像出版社的老总们已经把目光瞄准了DVD碟片的出版。但是,任何产品的生命力都是质量。如果一轰而上、粗制滥造,那只能是又一次毁灭市场,还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有先见之明,就DVD的生产、碟片的出版防盗、加强规划、管理,确保DVD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免重蹈VCD混乱的覆辙。

新世纪的曙光能否真的照亮音像业的前程?业内人士众说纷纭。但是我们音像出版业的所有同仁,所能做的也许只有一件事:在努力中期待。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